歡迎來到 蕪湖市中醫(yī)醫(yī)院!
俗話說“談癌色變”,果真如此嗎?
隨著社會經濟的發(fā)展以及人們生活環(huán)境和生活方式的改變,惡性腫瘤已經成為了帶來嚴重疾病負擔、損害人群健康的主要病種之一。據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發(fā)布的數據顯示,2020年全球癌癥新發(fā)1929萬例,死亡996萬例,其中我國癌癥新發(fā)457萬例,死亡300萬例,中國腫瘤登記年報2016年我國新發(fā)癌癥為406萬例,死亡241萬例,2016年與2020年相比我國癌癥新發(fā)病例和死亡病例分別增長12.56%和24.48%,惡性腫瘤仍為我國居民死亡的重要原因,約占我國居民全部死因的1/5-1/4。
“談癌”真的“色變”嗎?高死亡率的惡性腫瘤可以預防與治療嗎?
人類對腫瘤的認識是逐步加深的。目前認為腫瘤是機體在各種致瘤和促瘤因素作用下,局部組織的細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對其生長的正常調控,導致異常增生與異常分化而形成的新生物。根據腫瘤對人體的影響,可分為良性與惡性,人們所說的“癌”即惡性腫瘤可發(fā)生浸潤和轉移,常危及生命。
早在殷墟甲骨文上已有“瘤”字的記載,《黃帝內經》已有腫瘤病名記載,如“腸覃”“噎膈”“積聚”等。19世紀末英國醫(yī)生Paget提出“種子與土壤”學說,拉開了惡性腫瘤現代科學研究的序幕,“種子”即具有異常增生與分化的腫瘤細胞,“土壤”即適合腫瘤細胞生長的微環(huán)境。20世紀上半葉從腫瘤整體水平的研究認為腫瘤的發(fā)生是多因子、多步驟復雜的生物學過程,分為致癌、促癌與癌的演進三個連續(xù)過程。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,從細胞水平認識到癌細胞在增殖與分化過程間的調節(jié)發(fā)生了異常,癌細胞不斷生長分裂而致其生長代謝的異質性,形成浸潤與轉移。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,由于基因工程、蛋白質工程和細胞工程技術的進步,人們用分子水平和細胞水平相結合的方法研究癌細胞的本質和特性,來闡明致癌、促癌和癌演進的規(guī)律和聯系,從而尋找防治腫瘤新手段,開啟了腫瘤預防的新篇章。如20世紀80年代中美兩國科學家聯合進行對河南林縣食管癌、江蘇啟東肝癌的化學預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腫瘤防治成就。林縣食管癌從最初5年生存率不到30%提高到90%以上;啟東肝癌的發(fā)病中標率從1972年45.11/10萬下降到2017年15.87/10萬,世標率從1972年的57.34/10萬,下降到2017年的25.27/10萬,下降幅度均超過55%。目前惡性腫瘤的研究已進入系統(tǒng)生物學階段,由于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(fā)展與成熟,對惡性腫瘤發(fā)生發(fā)展的時間與空間變化,以及腫瘤細胞與基質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等,有了更深入的認識,利用生物信息學技術闡明生物分子間極其復雜的動態(tài)網絡系統(tǒng),調控生物分子網絡,達到預測和防治惡性腫瘤的目的。
迄今惡性腫瘤中1/3是可以預防的,1/3是可以治愈的,1/3是可以改善癥狀的。惡性腫瘤的三級預防是:一級預防為病因預防,消除或減少可能致癌的因素,降低發(fā)病率;二級預防是早期發(fā)現早期治療,提高生存率,降低死亡率;三級預防即診治后的康復,提高生存質量,減輕痛苦,延長生命。
一級預防是病因預防,在于解除或阻斷病因。目前已知男性1/3和女性1/4的腫瘤危險因素已被查清,包括環(huán)境與職業(yè)、生活習慣、飲食、遺傳易感性等。有研究證明約20-40%的癌與環(huán)境與職業(yè)有關,動物實驗發(fā)現致癌性的化學物質已有1000多種,“三廢”的污染對人類的危害極大,有機的與無機的通過體表、呼吸及消化道等不同途徑,或是形成“土壤—農作物—人體”或“土壤—地表面、地下水源—人體”等不同環(huán)節(jié)對人類發(fā)生有害作用,其中尤以飲水及食物、空氣等污染危害最大。經過數十年的努力,有效的疫苗接種在惡性腫瘤病因預防中已起到令人鼓舞的作用,如乙型肝炎是肝癌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,而我國又是“乙肝大國”,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攜帶者占我國人群的10%-15%,乙肝疫苗的預防接種對健康人群的保護率達到80%以上,有效的降低了我國肝癌的發(fā)病率。女性惡性腫瘤中,宮頸癌的發(fā)病率僅次于乳腺癌,大多數宮頸癌是由HPV感染所致,已研制成功并廣泛推廣使用的HPV疫苗可預防因人乳頭瘤病毒感染而致的宮頸癌,據報道9價疫苗可以阻斷90%以上宮頸癌的發(fā)生??梢灶A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(fā)展將會有更多的抗腫瘤疫苗問世,給惡性腫瘤的預防帶來“藍色的天空”。
二級預防是早期發(fā)現與治療,即對無癥狀的自然人群進行以早期發(fā)現癌癥為目的的普查工作。現階段我國針對女性的“三癌篩查”就是二級預防的典型范例。為提高二級預防的效益,應在有選擇人群即高危人群中進行。如日本是胃癌高發(fā)國家,為了降低胃癌的死亡率,日本從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普及胃癌的篩查,據統(tǒng)計日本每年約有10%以上的人群接受胃鏡的檢查,日本胃癌早期發(fā)現率約為70%左右,5年生存率達90%以上,遠高于歐美國家及我國。從2003年起,日本開始實施消滅胃癌計劃,對12-20歲人群進行幽門螺桿菌篩查,將慢性胃炎患者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治療納入醫(yī)保范疇。安徽省疾控中心公開的信息資料表明2016年我省位于前十名的腫瘤為肺癌(19.38%)、胃癌(15.28%)、肝癌(9.45%)、食管癌(9.26%)、結直腸癌(8.46%)、乳腺癌(5.85%)、宮頸癌(3.13%)、腦瘤(2.86%)、前列腺癌(1.68%)、子宮癌(1.48%),而這些惡性腫瘤幾乎都可以做到二級預防,即早期發(fā)現和治療,在目前對多數惡性腫瘤病因尚不清楚的情況下,二級預防是防治惡性腫瘤的重要途徑與內容。據報道1971年美國頒布了《癌癥法案》開始加強對癌癥防治的研究,30年后美國的癌癥發(fā)病率和死亡率開始下降。1991年美國惡性腫瘤病死率達到高峰,隨后以每年1.5%左右的速度下降,截至2017年,惡性腫瘤病死率下降29%,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至2015年,美國惡性腫瘤5年相對生存率由58%提高至84%。因此利用現有的技術方法與手段降低發(fā)病率,提高早期發(fā)現率與治愈率,是醫(yī)患共同面臨的明確任務。
三級預防主要是對晚期進展性惡性腫瘤而言,提供一個具有尊嚴、減少痛苦、提高生存質量、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環(huán)境。
惡性腫瘤是慢性病,從正常細胞到細胞異常增生與分化,再到癌細胞的演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,其中許多蛛絲馬跡是可以發(fā)現和消滅的,“談癌”并非“色變”,可以預期隨著科學的發(fā)展,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及醫(yī)療保障制度的可及性,惡性腫瘤可防可治一定能夠實現。(文/芮景、江雯 審/丁樹根)
地址:蕪湖市九華南路430號
咨詢電話:0553-3838500 中藥飲片快遞咨詢電話:0553-5960557
網站聲明:蕪湖市中醫(yī)醫(yī)院 版權所有 Copyright @ 2024
微信公眾號
微信訂閱號
視頻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