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來到 蕪湖市中醫(yī)醫(yī)院!
在廚房的角落、垃圾桶的邊緣,那些被我們隨手丟棄的果皮、果核、菜根、菜葉等,看似是毫無價值的“廢棄廚余”,實則隱藏著老祖宗流傳千年的養(yǎng)生智慧。從中醫(yī)視角看,這些尋常廚余經過簡單處理,便能轉化為調理身體的養(yǎng)生良方。今天,就讓我們揭開這些“垃圾”的養(yǎng)生密碼。
鳳凰衣
鳳凰衣,為雉科動物家雞的蛋殼內的卵膜。收集新鮮雞蛋或孵化后廢棄蛋殼內的卵膜,洗凈干燥。以完整、色白、無雜質者為佳。鳳凰衣入藥前通常需洗凈殘留蛋液及雜質,曬干或焙干,以增強其斂瘡生肌的功效。
鳳凰衣性平、味甘。歸脾、肺經。能滋陰潤肺、斂瘡生肌。常用于肺燥干咳、久咳勞嗽、咽痛音啞、口瘡、潰瘍不斂等癥。
鳳凰衣潤肺茶
1.鳳凰衣6g、麥冬10g、川貝母3g、冰糖適量(可選)。
2.鳳凰衣洗凈撕碎,麥冬、川貝母(搗碎)洗凈。三者一同放入砂鍋中,加800ml清水,大火煮開后轉小火煎煮20分鐘,濾渣取汁,加入冰糖調味,代茶飲。
【功效】滋陰潤肺、止咳利咽。適用于肺燥干咳、咽痛音啞者輔助調理。
鳳凰衣蜂蜜膏
1.鳳凰衣10g、蜂蜜50g。
2.鳳凰衣洗凈后曬干,經高溫焙干消毒后研磨成細粉,與蜂蜜混合攪拌均勻,裝入瓶中。每次取10g,用溫水化開后服用,每日2次。
【功效】潤肺止咳、補虛益損。適用于久咳勞嗽、身體虛弱者(糖尿病患者慎用)。
鳳凰衣使用注意事項
1.鳳凰衣質地輕薄,煎煮時建議用紗布包好,以免漂浮影響藥效。
2.購買鳳凰衣時需選擇正規(guī)渠道,確保其來源安全、潔凈。
3.外用時需確保鳳凰衣經過消毒處理(如高溫焙干等),未經消毒直接敷傷口易引發(fā)感染,需特別注意。
4.對雞蛋或禽蛋類過敏者禁用鳳凰衣,以免引發(fā)過敏反應(如皮疹、瘙癢等),如出現(xiàn)過敏癥狀需立即停用并就醫(yī)。
5.若用于治療疾病,尤其是病情較重者,應在醫(yī)師指導下使用。
玉米須
玉米須,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干燥花柱和柱頭。秋季收獲玉米時收集,除去雜質,曬干。以柔軟、有光澤、無雜質者為佳。
玉米須性平、味甘。歸肝、膽、膀胱經。能利水消腫、平肝利膽。用于水腫尿少、濕熱黃疸等,輔助調理高血壓、膽囊炎、膽結石等。
玉米須冬瓜湯
1.玉米須30g、冬瓜200g、生姜2片、鹽少許。
2.玉米須洗凈,冬瓜去皮切塊。將玉米須、冬瓜、生姜一同放入鍋中,加1000ml清水,大火煮開后轉小火煮20分鐘,濾去玉米須,加鹽調味即可。
【功效】利水消腫、清熱解暑。適用于水腫尿少、暑熱煩渴、高血壓者。
玉米須菊花茶
1.玉米須15g、菊花10g、枸杞5g、冰糖適量(可選)。
2.玉米須洗凈,與菊花、枸杞一同放入茶壺中,加沸水沖泡,燜10分鐘后加冰糖(可選)調味代茶飲。
【功效】平肝潛陽、清熱明目。適用于高血壓、頭暈目眩、目赤腫痛者輔助調理。
玉米須使用注意事項
1.玉米須具有較強的利水作用,尿頻尿急者應謹慎飲用,避免過量,以防癥狀加重。
2.脾胃虛寒、長期腹瀉者建議搭配生姜、紅棗等溫補食材,避免單獨、長期大量使用。
3.玉米須僅為輔助調理食材,高血壓、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不可替代藥物,需遵醫(yī)囑使用。
4.孕婦、低血糖及低血壓患者慎用。
5.收集玉米須時應選擇無農藥殘留的新鮮玉米,曬干后密封保存,防潮防蟲。
荔枝殼
荔枝殼,為無患子科植物荔枝的干燥果皮。夏季荔枝成熟時收集果皮,除去雜質,洗凈,曬干。以完整、色紅棕或紫棕色、無霉斑者為佳。荔枝殼入藥前通常需去除殘留果肉,洗凈曬干,以增強其清熱利濕的功效。
荔枝殼性溫、味微苦。歸心、肝經。能理氣止痛、生津止渴、除濕止痢。常用于胃脘脹痛、疝氣疼痛、口渴咽干、痢疾泄瀉、濕疹瘙癢等癥。
荔枝殼止瀉湯
1.荔枝殼15g、石榴皮10g、生姜2片、白糖少許(可選)。
2.荔枝殼、石榴皮洗凈,與生姜一同放入砂鍋中,加適量清水,大火煮開后轉小火煎煮25分鐘,濾渣取汁,加入糖調味溫服。
【功效】除濕止痢、理氣止痛。適用于輕癥痢疾泄瀉、腹痛隱隱者。
荔枝殼祛濕茶
1.荔枝殼10g、陳皮6g、茯苓10g、冰糖適量(可選)。
2.荔枝殼、陳皮、茯苓洗凈,一同放入茶壺中,加沸水沖泡,燜15分鐘后加冰糖(可選)調味代茶飲。
【功效】理氣健脾、祛濕化濁。適用于脾胃濕滯、胃脘脹痛、口渴咽干者輔助調理。
荔枝殼使用注意事項
1.荔枝殼性溫,陰虛火旺、易上火者不宜長期過量使用,以免加重口干、咽痛等癥狀。
2.收集荔枝殼時應選擇新鮮無變質的荔枝果皮,去除殘留果肉后曬干,密封保存于干燥處,防潮防蛀。
3.孕婦及哺乳期女性使用前建議咨詢醫(yī)師,確保安全。
4.荔枝殼僅為輔助調理食材,痢疾、濕疹等疾病患者不可替代藥物,病情較重者需遵醫(yī)囑使用。
橘絡
橘絡,為蕓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的干燥維管束。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摘,剝取果皮后,收集其中的白色網狀筋絡,除去雜質,曬干或陰干。以條長、色白、質軟、無雜質者為佳。橘絡入藥前通常需清除殘留果肉及果皮碎屑,干燥后備用,以增強其通絡理氣的功效。
橘絡性平、味甘苦。歸肝、肺經。能通絡理氣、化痰止咳。常用于痰滯經絡之胸痛、咳嗽痰多、胸脅脹悶、乳汁不通等癥。
橘絡止咳湯
1.橘絡10g、川貝母5g(研末)、雪梨1個、冰糖適量(可選)。
2.雪梨洗凈、去核切塊,與橘絡一同放入砂鍋中,加800ml清水,大火煮開后轉小火煎煮20分鐘,調入川貝母末和冰糖,繼續(xù)煮5分鐘即可溫服。
【功效】化痰止咳、潤肺通絡。適用于咳嗽痰多、胸脅脹悶者輔助調理。
橘絡疏肝茶
1.橘絡8g、玫瑰花5g、佛手6g、蜂蜜適量(可選)。
2.橘絡、玫瑰花、佛手洗凈,一同放入茶壺中,加沸水沖泡,燜15分鐘后加蜂蜜(可選)調味代茶飲。
【功效】疏肝理氣、通絡解郁。適合肝郁氣滯、胸脅脹痛、情緒不暢者。
橘絡使用注意事項
1.橘絡性平,但脾胃虛寒、易腹瀉者不宜過量使用,以免引起腸胃不適。
2.收集橘絡時應選擇新鮮成熟的柑橘果實,剝取時避免混入變質組織,干燥后密封保存于陰涼干燥處,防潮防蟲。
3.橘絡僅為輔助調理食材,咳嗽痰多、乳汁不通等癥狀嚴重者不可替代藥物,需及時就醫(yī)遵醫(yī)囑治療。
4.孕婦及哺乳期女性使用前建議咨詢醫(yī)師,確保安全;兒童及體質虛弱者用量需酌情減少。
那些曾被我們視作廢棄的邊角料,實則是大自然饋贈的養(yǎng)生瑰寶,隱藏著老祖宗代代相傳的健康密碼。打理食材時,不妨多一份細心與巧思,將這些不起眼的“廚房余料”納入日常養(yǎng)生清單,在柴米油鹽的尋常日子里,用這份來自生活的智慧滋養(yǎng)身心,于細微處收獲歲月靜好的健康與安然。圖片來源于網絡(文/鄭莉 審/丁樹根)
地址:蕪湖市九華南路430號
咨詢電話:0553-3838500 中藥飲片快遞咨詢電話:0553-5960557
網站聲明:蕪湖市中醫(yī)醫(yī)院 版權所有 Copyright @ 2024
微信公眾號
微信訂閱號
視頻號